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

5.10 水庫要不要

隨著時序進入夏季,台灣的南部又將拉起缺水、限水的警報。加上日前整理過的工業園區、科技園區的「用水需求」,可預期的是近年來台灣水資源的分配將會是熱門議題。台灣因其孤懸海外,自然不會有像東南亞湄公河一樣,流經多國,又是多國的界河,引發上下游、鄰人水權爭議。


湄公河上游始自中國雲南,流經緬甸、寮國(中國名為老摑)、泰國、柬埔寨等國。上游建水庫,將引起下游抗議。而以之為界河的兩個鄰國,也會為水資源而有所爭議。

但儘管台灣水資源不涉及國際競爭,島內卻也有其他水資源的分配問題。台灣得天獨厚的相當缺水,根據〈台灣地區水資源利用現況與自來水合理水價探討〉一文指出:

事實上,單就台灣的降雨狀況而言,頻率與強度皆屬於多雨潮濕的「亞熱帶季候區」,降雨產生的水量如果能夠不因地形上的限制,而有更高的蓄存或引用,突破目前54%(約490億立方公尺)迅即逕流入海、4.5%(約40億立方公尺)入滲成為地下水、只有16.5%(約為150億立方公尺)得以被引水利用及水庫調節的天然限制,便應該可以紓緩台灣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困境。
傳統上,我們都是以興建水庫、埤塘、大圳來增加蓄水量,以補充我們流失的那54%。然而,隨著近年來的氣候變遷,以及政府鼓勵設立中部、南部科學園區,增加工業用水需求,以及五都升格,地方水資源的分配,都衍生了一些新的水資源分配問題。

然而傳統上廣設水庫的方法究竟帶來多大的效益?根據環境資訊中心指出:
霧社水庫別名「碧湖」,這個美麗的名字,不到1甲子,卻變成「土庫」,大量的淤砂,造成原計畫使用到2211年的霧社水庫折壽,不清淤,水庫壽命恐剩下10年;要清淤,經費近150億元,依現行清淤進度,800百年還清不完,衝擊發電、蓄水與觀光,霧社水庫的淤積,也是國內其他水庫危機的縮影。
有效蓄水量高達1億4千6百萬立方公尺的霧社水庫,1957年啟用,當時依照常態每年50萬立方米淤砂量,預估使用年限可達250年。但1994年道格颱風來襲,當年淤積量即高達850萬立方米;921地震後,72水災、龍王颱風、69豪雨、聖帕颱風、辛樂克颱風、莫拉克帶來豪雨與驚人土石,水庫迅速淤積,如今有效蓄水量僅剩5千2百萬立方米。
1座水庫所裝的土石,竟然比水還多,1個辛樂克颱風即能帶來超過5百萬立方米的淤積量,不用10個辛樂克,霧社水庫即被填滿,先前經濟部曾估算,霧社水庫可能只剩10年的壽命,而淤積也造成水庫上游集水區山坡加速崩塌,衝擊觀光與農業。
位於霧社的塔洛灣餐廳,標榜看碧湖最漂亮的角度,業主劉惠珍10年來每天看著碧湖變化,她說有客人對照菜單上10年前的碧湖照片,滿臉狐疑,「這是碧湖嗎?」感慨湖光山色消逝之餘,用餐的心情也受到影響。

霧社水庫,又名萬大水庫、碧湖。下圖為今之樣貌。

一個水庫成為土庫,實乃氣候與環境變遷的影響。自幼我們都怪罪於山林間廣植檳榔,以及非法開採的砂石業者破壞植被、盜採砂石。但霧社水庫是台灣眾多水庫的一個縮影,台灣各地的水庫全因這些「山老鼠」嗎?

事實上,你我都知全球氣候變遷甚快,大雨已較往年「滂沱」許多。不下則已,一下則嘩啦啦的往地上打,再巨大的土石也會被打得鬆動,921地震後台灣地質又更加脆弱,三者合一,實乃水庫為「土庫」的主因,非法採石、種檳榔、高山蔬果只是這個結果的加速者。

既然台灣如此「得天獨厚」,缺水就真的該蓋水庫嗎?我們可以想見的是,課本告訴我們蓋水庫都要付出生態代價,但無可厚非的是蓋一個水庫要清淤,在台灣,不如把錢拿來再蓋一座水庫,反覆如此下去而已。而地質上的天生脆弱與破壞者更使水庫年限不斷縮短,我們輪迴投入金錢、體力蓋的水庫不出幾年,又要蓋座新的。

在這樣的水資源相當有限的情況下,我們又該怎麼做,才能「開源節流」?部落格Wind Verite指出幾個方向,雖然是針對在石門水庫上游增蓋高台水庫一事進行評論,但也足以向全台灣其他水庫借鏡。分別條列如下:

釐清建設水庫的目的-為了增加蓄水率,那該如何減緩淤積情況?去淤需要多少成本?淤積可能導致使用壽命縮減多少?

檢討用水政策的合理性-該文轉載綠黨潘翰聲在環境資訊中的發言:
可以預見未來台灣會有三大搶水戰爭:第一是人類與大自然搶水,也就是建水庫;第二是工業與農業搶水,像為了中科四期興建大度攔河堰;第三是財團跟人民搶水。但對此人們往往以加蓋水壩來應付,卻未注意用水需求無度的情況下,只顧蓋水壩反而衍生更多問題,例如可能破壞客家文化聚落的美濃水庫,以及破壞八色鳥棲地的湖山水庫,就是例子。接下來美濃、天花湖、平溪水庫將會是爭議焦點。
就工業與農業搶水而言,政府沒有把農業的生態、文化價值納入計算,只從簡單的經濟數字來評估就認為工業值得大力發展。但工業發展是短期的,農業發展才是長期的,以過低的水價供應財團工業用水,必造成浪費。
水資源的分配上,台灣固然沒有國際問題。但國內,卻有產業、縣市、企業與人民的問題。一如先前提及的中科四期搶水案,便是最明顯的例子。而根據〈台灣地區水資源利用現況與自來水合理水價探討〉一文提出,隨政府有意鼓勵高科技產業,導致用水量節節成長。但經濟部的行政命令卻得以節制現行法律規範,足以反映政府思維定是「工業大於農業」,其中亦指出若能將台灣的工業水費合理調漲,或許能促使工業思考如何節水而非限制農業用水。該文有詳細闡述,在此便不再多做贅述。

最後是尋找替代方案-這是最難的部份。雖然在部落格Wind Verite我們還要蓋水庫嗎?一文中提到的方案,改善漏水率、廣設海水淡化、都市廢水回收、調整產業結構等節流的方法。台灣在這些都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,或許以廢水回收為近期最可行之方案;雖然該文中稱讚海水淡化定能解決缺水問題,然澎湖已實施海水淡化許久,卻仍為環境所限,且海水淡化成本昂貴,該文亦未提供數據佐證,對此與以存疑。

乍看之下這些節水措施究竟可以達到多少效果,是頗讓人存疑的。根據「反美濃水庫說帖」一文說道:
天上會下多少雨,決定了我們有多少水可用。因此,最重要的是要進行使用面的管理。目前不論工業或民生用水,都是直接從水庫、河川或地下水源經過自來水廠處理後便直接排走,十分可惜,也造成環境的污染。目前在高屏地區,營建署已編列預算,大量興建污水下水道及污水處理廠。如果將經過污水處理的民生用水再進一步經過處理後,提供做為工業用水的水源,則同樣的水用兩次,將可以大大減低對原水的需求量。
節水,這個觀念不如節能減碳來的普及,但我們這一代顯然在上一代「美式思維」中得到反省。對於花錢買來的快速消費,所帶來的資源耗竭危機,已經產生了些意識。只要我們這代不努力緩止並解決,禍害不一定會留給下代,因為我們可能連下代都等不到,地球就已經耗竭。


我們要改變的不應該是想辦法蓋新水庫,而水土保持雖然刻不容緩,但短期之內卻只是杯水車薪。我們應該要改變的是我們對於水資源的想法,亦及如何節水,儼然將成為趨勢。唯主流媒體仍為關注到這點,實讓人感到可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